禁令再起,行业何去何从?
2025年5月,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禁酒令”在中国政商圈内迅速掀起波澜。政策出台的速度之快、尺度之严、覆盖范围之广,让不少从业者感到措手不及。比起2012年的“八项规定”,这一次不仅是“不能喝”,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对聚餐活动的层层加码,例如对聚餐人数、接待频率、酒水消费等提出更为具体和严格的监管要求。
当高端包间空无一人,茅台从餐桌上消失,五星级酒店开始摆地摊、卖盒饭,整个酒店餐饮业突然发现——过去所依赖的那套逻辑,已经不灵了。这篇文章,试图在政策变局中,梳理酒店业当下的现实压力与应对之道,也思考未来可能的转型路径。
早在禁酒令之前,部分中高端酒店便已开始探索“文化型宴饮”的可能性,例如杭州木守西溪酒店推出的“宋宴体验”,通过宋代美学的沉浸式场景、古琴茶艺和汉服仪式等元素,为宾客营造出超越酒桌社交的文化共鸣与审美体验。如今,这类原本主打文化创新的餐饮模式,在禁酒背景下意外获得更多关注,也成为“无酒宴”场景下的可借鉴路径。(图片来源:搜狐)
一、政策冲击下的连锁反应
高端酒类消费骤减,宴会收入受挫
传统的高星级酒店,尤其是以商务政务客群为核心的五星级品牌,在过去多年中,宴会餐饮、包间接待与高端酒水销售,占据了整体营业收入的重要部分。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会议及公务活动习惯于安排在四星级以上酒店举行,所伴随的酒水消费更是一项利润极高的业务。
禁酒令直接切断了这一块收入来源。据多家地方高端酒店反馈,自禁令发布后,包间预订数量锐减、宴席菜单中酒水取消或大幅缩减。即便是民间婚宴或企业年会,也受到影响——许多单位担心“节外生枝”,主动压缩预算或转至非高端场所。
客单价下降,毛利率承压
相比菜品,酒水尤其是中高端白酒和红酒,通常拥有更高的加价率,能够显著拉高整桌消费总额。在“禁酒”背景下,不少餐饮部门反映“每桌流水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毛利下降明显”。此外,因高利润的酒水收入减少,厨务采购、服务人手安排等原本依靠“酒水盈余”支撑的部分,也陷入“收支不平衡”的状态。
内部成本结构问题被放大
过去靠酒水“养”服务的模式,掩盖了很多餐饮运营环节中的成本浪费与效率低下问题。例如,包间菜品过度设计、人工冗余、酒水赠送失控等,禁酒令一来,原有支出被暴露,而收入却无法弥补,导致部分酒店陷入“成本倒挂”的风险。
二、不同类型酒店的影响与分化
城市商务型酒店受影响最为显著
这类酒店多集中在省会及地级市中心区域,原本就是本地政务接待和企业商务宴请的重要承接平台。禁酒令使得他们的核心用户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午餐与晚宴时段的包间订餐率大幅下滑。
度假酒店与生活方式酒店相对受益
由于主要面向家庭游客与年轻消费群体,此类酒店原本对公务消费依赖较低。反而因整体政策收紧,部分活动“外溢”至第三空间场所,如咖啡厅、小型会议空间、非正式聚会等,对生活方式型酒店构成利好。
国际品牌与地方单体的分化加剧
国际酒店集团多数已完成转型,依靠品牌会员系统与自有数字平台建立直销渠道,能更快速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而地方品牌酒店在政策变化面前,则显得被动,缺乏数据支撑与战略协同,抗压能力较弱。
三、破局之道:从服务创新到结构再造
面对禁酒令这一政策变量,酒店并非只能“坐等被削”,而应主动寻找服务升级与产品重塑的机会。以下几个方向,正成为行业突围的新通道:
餐饮价值重构:让“无酒”也有味道
从“有酒方成席”到“无酒也能宴”,是酒店餐饮文化的一次深度转型。具体可以考虑:
• 推出“文化宴”“养生宴”等主题菜单,淡化酒文化,强化食材、营养与氛围体验;
• 提供“无酒鸡尾酒”“茶艺搭配”“特调果汁”等健康饮品,延续“仪式感”;
• 重新审视菜品毛利结构,用高品质菜品带动整体客单价;
• 通过沉浸式用餐场景、互动服务与菜单叙事,增加“社交传播力”。
例如,杭州木守西溪酒店“宋宴体验”,即通过汉服、宋瓷与古琴等元素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成功转化了用户对“无酒宴”的接受度。
空间场景微改造:从领导饭局到亲子聚会
杭州、重庆、西安等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开始“微改装”,原本气派的包间去掉厚重隔断与古典装饰,换上了简约风、小茶几、儿童桌椅、卡通布置。过去主打“尊贵私密”,现在则转向“温馨亲民”。
“包间要活下去,就要留住妈妈和孩子。”一家酒店餐饮部负责人表示。亲子聚会、家庭寿宴、毕业谢师宴,正成为新用户来源。
餐饮商品化:从现场体验到线上销量
越来越多酒店开始尝试将明星菜品商品化,推出预制菜或便当盒。例如天津某酒店的招牌“红烧狮子头”包装成冷链宅配商品,在抖音单月售出近2万份。
同时,很多酒店餐饮部门也与KOL合作,做“厨师直播”,在教观众做菜的同时带动餐具、调料与礼盒的销售。过去讲究“现场体验”,如今转向“内容带货”。
社区友好经营:将酒店融入日常生活
深圳、成都等地的中高端酒店推出“99元早餐+社区活动”,例如早午餐后配套亲子绘画、书法体验、桌游角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参与,实现“孩子玩,妈妈买单”的现实转化。
正如一位总经理所言:“你以前开门接待几位领导,现在得想办法服务500个社区妈妈。”
Room Dining系统化升级:打造私密型用餐空间
在“公开饮酒受限”的情况下,部分高端客户可能转向更为隐私的“房间内用餐”场景。酒店可以考虑:
• 优化送餐流程与温控技术,确保餐品品质;
• 打造“私人晚宴套装”,配合音乐、香薰、小推车布置等服务;
• 引入轻社交模块,如情侣共享套餐、个性化定制甜品等。
这种模式已在文华东方、半岛酒店等品牌中有所实践,不仅在政策敏感期提供了替代方案,也进一步延展了酒店的服务边界。
企业客户重塑:从酒桌社交转向健康场景营销
禁酒令之下,企业客户的“接待需求”并未消失,而是从“吃得热闹”转向“吃得健康”“谈得深入”。酒店应将企业套餐从“菜式丰富”转向“营养均衡+轻社交”的方向调整:
• 推出“工作坊+健康餐”的会议套餐;
• 提供“茶歇+文化演讲”型半开放空间;
• 用菜单设计与营养标识提升专业感,获得HR与行政部门信任。
数据驱动运营:精准营销替代“靠天吃饭”
当政策成为变量,酒店的“内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数字化系统,酒店可实时监测宴会业务变化,动态调整供应链与价格策略:
• 利用CRM系统识别非政务客群(如婚宴、企业年会);
• 精准营销家庭聚餐、毕业宴、私密聚会等非敏感型场景;
• 引入“用户画像+消费轨迹”分析,匹配个性化促销;
• 加强酒店App、自营小程序建设,减少OTA依赖。
四、从短期应对到长期战略:重新定义“餐饮的价值”
本轮禁酒令提醒我们,依赖政策红利的商业模式终归脆弱。真正可持续的酒店运营,必须建立在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之上。
在后疫情时代,健康、文化、隐私与数字化,成为餐饮服务的新关键词。酒店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恢复“酒精驱动”的盈利模型,而是借此机会:
• 重新理解“什么才是宾客愿意为之买单的用餐体验”;
• 重构“无酒状态下”的场景、服务与菜品逻辑;
• 将危机变为转型动力,构建抗风险、可持续的营收结构。
正如齐瓦颂旗下Zulal康养酒店所展示的,“没有酒水”的用餐,不一定缺乏魅力,只要你能提供更多“身心满足”与“文化共鸣”的内容。
结语:政策变了,价值更要变
禁酒令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机会。它暴露出高星级酒店对政务依赖的风险,也逼迫整个行业正视“结构性问题”。
未来,酒店的竞争不再是“谁的酒更好喝”,而是“谁能在没有酒的场景里,让宾客感到舒服、有趣、有价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政策周期的影响,赢得长期主义下的用户忠诚与品牌生命力。
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