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下的中国酒店业:在挑战中谋变

发布日期:2025-04-07 浏览量:39

美国自2025年4月起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新一轮高额关税,对中国征税高达54%,对越南、日本、欧盟等国征收20%-49%不等税率。作为回应,中国亦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加征34%的报复性关税。双向加税背景下,中国酒店行业面临高端进口设备成本上涨、海外投资财务模型重算、本地项目供应链结构调整等多重压力。(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仅仅是中美- -全球贸易壁垒加剧,中国酒店行业如何破局?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这项政策包括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础关税,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60个“最严重贸易违规者”征收高达20%-54%的定制关税。作为回应,中国也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起,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的报复性关税,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各类工业品与消费品。

这场“双向征税”的贸易战不仅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经济对抗,更直接影响到依赖国际供应链和进口设备的中国酒店行业。高端酒店项目在建设与运营环节中,对来自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高品质设备、系统和材料有一定程度依赖。因此,本文将从“投资端”与“经营端”两个角度出发,系统分析这一关税新政背景下中国酒店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国际视角参考:全球研究机构对关税影响的判断
从国际视角来看,尽管此次关税并未直接针对服务业,但全球多家研究机构警告其连锁效应已波及包括酒店在内的服务行业。国外投行与分析机构如伯恩斯坦、CoStar 等指出,在经济前景受压、国际贸易趋紧的情况下,全球酒店股普遍下跌,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未来住宿需求放缓的预期。

伯恩斯坦分析指出,住宿需求通常与 GDP 同步增长,若关税导致美国 GDP 下调 1%-1.5%,预计 RevPAR 增速将从年初预测的 3.1% 下降至 0.9%-1.9%,甚至更低。若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滑,额外下降 1%-1.5% 的风险也不能排除。尽管该数据来自美国市场,但中国高端酒店市场在经济放缓、资本收缩、国际客源减少的多重背景下,亦存在类似风险,特别是一线城市高比例依赖会展与国际商旅的酒店,可能率先承压。

此外,Skift 与 CoStar 等机构指出,酒店开发项目中约 15%-20% 的材料需国际采购(主要来自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在多国同时征税的背景下,整体建设成本预计将上升 5%-10%。海外市场已有多个品牌酒店推迟或压缩改造计划,尤其是受疫情延后的品牌标准改造(PIP),再次遭遇进度瓶颈。

分析师还指出,酒店定制家具、灯具和装饰类产品(FF&E)往往具有长采购周期,其关税成本将以清关时间点为准而非下单时间,从而给项目预算带来不确定性。部分酒店采购商表示,其客户已出现密集询价潮,仿佛重现金融危机初期的市场情绪。


二、全球关税背景下对中国酒店投资的影响
2.1 海外投资收缩,全球战略被迫重组
长期以来,中国资本积极布局全球酒店资产,不仅通过直接收购欧美成熟酒店物业,还在美国、东南亚、非洲等地投资新建项目,以期实现资产多元化和人民币走出去战略。但在当前美国及其主要经济盟友对全球征收高关税的大背景下,中国投资者在海外酒店市场的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

以美国为例,中国企业在美新建酒店需从国内或第三国采购建材、家具、设备等大量工程物资,过去可通过港口中转规避税负,如今则需直接面对54%的关税成本。这将显著影响项目财务模型,降低内部回报率(IRR),推迟投资回收周期。

更严重的是,美国对越南、泰国等“替代产能”国家也实施高关税,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即便试图通过第三国调货,也将面临同样的成本困境。这将促使大量中资项目战略收缩,转向东盟、中东或“未被重税”的新兴市场国家如阿联酋、印尼、南非等地区。


2.2 国内项目投资成本普遍上升
中国本土高星级酒店项目通常在硬装与软装阶段需大量采购国际品牌产品,如德国电梯、意大利家具、日本卫浴、美国厨房设备等。虽然这些品牌在亚洲设有本地化生产基地,但由于关税引发全球成本上行,它们的区域性工厂也被迫提高出厂价。同时,部分高端产品仍要求从原产地进口以满足品牌标准,直接面临高税负与延长交期的双重挑战。

以某国际豪华酒店为例,该酒店在大堂区域采用了美国Lutron的日光整合系统,用于根据自然光变化自动调整灯光亮度,提升舒适度与节能效果。Lutron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位于美国,其核心设备需原厂供货,难以由国产产品替代。许多国际品牌酒店项目要求使用该系统,因而会增加采购成本和交付周期。


2.3 “原装进口刚需”仍制约项目标准调整
尽管许多酒店设备品牌已在中国设有工厂,但在高端定制项目中,仍有部分核心部件、主控系统或特殊规格产品无法国产替代。例如,某些智能灯控系统、音响系统(如美国Crestron、德国KNX)必须由欧美总部供货,才能获得品牌认证。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对项目验收阶段有强制性“原厂合规”要求,否则无法通过总部审计。

因此,即使国内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但只要项目定位为国际品牌高端标准,部分“原装进口”仍不可避免。这在贸易战与高关税背景下,直接推高整体投资成本与项目风险。


2.4 倒逼国产品牌与本地供应链升级
当然,危机也带来转机。越来越多酒店投资人开始优先考虑国产品牌或国产替代品。例如,原本指定德国Hansgrohe的项目,开始尝试使用国内高端卫浴品牌九牧、恒洁,并要求其进行国际认证。此举既降低成本,也倒逼本地厂商提升标准与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灯具、客房家具、布草等软装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有设计力、执行力的民族品牌。如寐(LUOLAI)、慕思、顾家家居、雷士照明等,正逐步在中高端酒店市场实现突破。


三、全球关税对中国酒店运营的影响
3.1 高端酒店运营成本上升
对于中国本土运营的高星级酒店而言,大量的设备及耗材(如高端床垫、布草、灯具、香薰等)来自于国外品牌。虽然其中许多产品已在中国或亚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但在部分高端定制项目中,尤其是在执行严格品牌标准或由国际设计师主导的场景下,仍有部分产品必须依赖原产地进口。此类要求主要源自品牌全球一致性管理、特定功能性能保证或高端设计表达等因素。在这类项目中,“原产地直供”仍是核心设备采购的必要条件之一。

若贸易战持续并引发中国对美国产品反制加税,这些产品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导致酒店运营成本增加。部分酒店被迫寻找国内替代品,然而在品质、服务保障与用户体验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可能影响整体客户满意度。此外,部分跨国连锁品牌在设备更换、标准执行、备件采购等方面也将面临更高的运营维护成本,需在预算与品牌标准之间寻求平衡。


3.2 国际商务与休闲客源减少
国际贸易和进出口总额一直是衡量城市酒店商务客源强度的重要指标。随着中美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双边贸易往来与跨境投资减少,导致相关城市的国际展会、商务访问、项目对接等活动锐减。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高端酒店对国际商旅客户的吸引力,削弱了入住率和平均房价(RevPAR)的提升空间。

关税争端加剧的背景下,跨国企业业务压缩、国际会议减少,影响城市高端酒店的商旅客户量。


3.3 美资品牌形象面临重估挑战
在民族情绪波动、消费者情感导向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一些原本以“美式风格”吸引中产消费者的酒店品牌,其文化认同感可能下降,导致市场拓展受限。此外,若总部因关税及运营成本原因选择暂缓在华扩张或减少品牌推广投入,将进一步削弱其本地影响力。

反之,中国本土品牌凭借更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对本地市场的理解,可能在中高端市场获得更多空间。


3.4 运营团队国际化发展受阻
全球关税政策背后,常伴随更严格的签证与人员跨境流动控制。一方面,中国酒店集团在招聘外籍管理人员方面受限,另一方面,人才培训、国际轮岗、技术交流等机制也被迫中断,影响管理层的多元化背景与国际化水平。

此外,部分酒店高校合作项目被迫暂停,如美国酒店管理学院与中国高校的交换生计划、品牌总部培训体系等,长期将削弱行业整体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上限。


四、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4.1 构建安全、多元、可控的供应链系统
中国酒店业需重新审视自身对国际品牌、单一进口来源的依赖度,通过本土+中立国+本地工厂三位一体的供应网络构建,提高系统韧性。


4.2 推动国产品牌标准化、认证化、国际化
鼓励本土优秀供应商获得洲际、万豪、凯悦、希尔顿等集团的全球供应商认证,并建立服务标准、质量体系,真正打破“国产低端”的固有印象。


4.3 深耕内需市场,培育本土高质量消费需求
聚焦文化、康养、研学、亲子等主题型酒店,拓展“非国际商旅”消费场景,抵消全球化减弱带来的波动。


4.4 拓展海外“中性市场”,输出中国品牌
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未被美方征税波及的新兴市场,如沙特、印尼、埃及、土耳其、墨西哥等,推动“走出去”模式由房地产带动型转向轻资产管理输出型。


4.5 提前布局战略库存,规避交期不确定性
对核心设备与高频替换部件实行年度预测与滚动备货机制,并加强与海关及物流平台的合作,优化通关效率。同时,建议采购计划与品牌PIP改造周期挂钩,提前锁定货源与交期,降低因政策变化带来的被动调整风险。


结语
在这一系列挑战背后,项目策略的前置思考和多方协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面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成本扰动与标准执行难题,不少酒店开发团队开始早期在选址可行性分析、品牌标准适配、PIP更新节奏控制及国际供应链替代方案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研判。通过前期策划介入和跨团队资源整合,有助于项目在复杂环境中稳步推进、有效控制风险。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关税博弈,不仅仅是一次价格调整,更是对中国酒店行业综合应变能力的系统考验。它影响了投资结构、项目节奏、运营成本乃至品牌生态。在这场政策、市场与供应链三重压力下,唯有重塑资源组织能力、强化本土体系韧性,方能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稳中求进,打开中国酒店业新一轮可持续发展的窗口。




转载请联系我们